“再工業化”是20世紀70年代針對德國的魯爾地區、法國的洛林地區、美國的東北部地區和日本的九州地區等重工業基地的改造問題提出來的,主要是重化工業基地的產業改造和重新振興問題。80年代初期,“再工業化”主要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90年代至21世紀的今天,“再工業化”主要強調產業的結構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度高轉型以及通過政府行為復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再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升級;著眼點就是瞄準高端制造,核心內容就是發展智能制造。“再工業化”將深刻改變著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引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優化傳統產業,以科技推進產品升級,在“再工業化”進程中實現“華麗轉身”
大石橋市是一個“依鎂而立,因鎂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鎂產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與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鎂產業在規劃管理、科研開發能力、工藝裝備水平、產品技術含量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多數企業目前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特別是大宗產品還處于產業鏈的下游,缺乏競爭優勢,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
亞洲最大的堿性耐火材料生產基地——我市青花集團的廠區內,一座身披“功臣窯”彩帶的爐窯特別醒目。20多年前,這座爐窯曾經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因其工藝落后,對環境造成相當大的污染,現今被完整地封存保留起來。
像這樣的傳統產業,是因資源而生,但更應因科技而興。就在這座“功臣窯”的不遠處,聳立的是該集團鎂質耐火材料研究設計院的科研大樓。現在,該企業所有新產品的研發均出自這里。封存保留“功臣窯”和新建的研究院遙相呼應,表明過去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被企業徹底摒棄,如今企業更注重依靠科技創新,注重資源的節約和深加工,注重集約化發展。所以,在“再工業化”的挑戰中,大石橋市還不能輕言放棄。
“再工業化”將主要通過兩種政策手段實現:一是加快研發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二是發展新興產業。因此,致力于鼓勵和推進傳統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研發,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強,用高新技術帶動傳統產業走上整體“變臉”之路——在高起點上錯位競爭,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領先,才會讓大石橋在“再工業化”進程中,搶占發展高地,即:“得科技者得全天下”,這也是實現再工業化的必然之舉。
對于大石橋市這個資源型城市而言,資源終有枯竭的一天,為了子孫后代,大石橋市應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科技創新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不斷加大對當地生產企業的引導力度,在科技興企之路上,永遠大步向前。近期,許多像青花集團這樣的耐火材料生產企業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導下,紛紛轉變發展思路,推進產品升級,催動了大石橋市鎂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目前,全市已開發鎂質耐材、鎂化工、鎂金屬、鎂建材等14個系列近300種產品,精深加工產品產值達到350億元,深加工率達到70%,創造了高品位電熔氧化鎂產量、鎂產業裝備水平、鎂質材料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定型和不定型耐材產量、鎂質耐火材料出口創匯六個國內之最。并且全市有157家企業與10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型科技合作關系,產品自主研發能力基本形成。
因此,優化傳統產業,以科技推進產品升級,千方百計迎接“再工業化”的挑戰,才能搶占這一戰略性部署的制高點,讓一個個傳統產業實現“華麗變身”。
●產業結構調整,以上市促進資本配置,在“再工業化”進程中實現“優化組合”
在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政策下,產業的轉移將指向兩個方向,一是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外企向國內轉移,以達到再工業化目的之一,即緩解就業壓力,擴大就業機會;二是以歐美為拓展空間,占領他國市場,達到再工業化目的之二,即提高經濟活力,同時繼續產業轉移。
無論是內引,還是外拓都為大石橋市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良機。一方面,內引收縮外企,一是為大石橋市本土企業提供了擴大再生產的空間,二是為大石橋市淘汰收縮企業,找到了時機,降低了調控成本。另一方面,外拓企業,則更直接給大石橋市注入發展的源泉,作用于企業規模的擴大。
目前,大石橋市鎂產業的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一枝獨秀的境況凸顯產業結構單一的特點,特別是現階段受金融危機影響,鎂制品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專業化分工不細、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這讓一些企業步履維艱。
經濟學理論表明:過剩是市場經濟的表征之一,過剩會有效促進競爭。面對歐美的“再工業化”戰略,對過剩的、落后的產能,大石橋市應更加理智,果斷決策:一是優化組合,二是忍痛割愛。過剩的、落后的產能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結構的目標相悖。在技術不過關的情況下,在嚴重污染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一哄而上的企業都將在結構調整中陸續出局。供過于求,惡性競爭,耗費資源、重復建設的問題必須在這一次工業革命中得到有效遏制。我市現在針對鎂制品產能過剩、落后的問題,已經采取“退二進三”政策,對所有不符合土地、資源、環保標準的950座漏窯全部關閉。
在調結構過程中,要注重發揮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國內外資本市場發展和實踐證明,資本市場發展與區域GDP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據測算,上市公司融資額每增長1%,將帶動GDP增長2.35%。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資本市場可推動、也能推動我市“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為全市工業企業發展提供施展拳腳的舞臺。因而,上市是讓企業“更優”、“更強”的有效手段。大石橋市至今沒有一家上市企業,這種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在應對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在產業結構的進程中,大石橋市將鼓勵企業進軍資本市場,同時實現上市企業零的突破。
目前,大石橋市要依托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加大上市后備資源培育力度,特別是要從經濟轉型升級的層面,立足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的戰略角度,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加大全大石橋市資源整合力度,推進我市大型骨干企業整體改制上市,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上市。為此,應當支持企業通過吸收合并、定向增發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促進優勢資源向上市公司集中。
大石橋市還應當采用經濟、法律、技術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業準入的條件等,不但能達到環保、土地、能耗、安全等標準,而且能引導企業投資行為,使企業在“再工業化”進程中,實現優化組合,駛上快車道。目前,大石橋市在“工業強市,環境立市,商貿活市,文化興市”四大戰略下,調整產業結構,即工業產業多元化,城市發展生態化,文化園區精品化,并初見成效:鎂、鋁、化工等產業競相綻放;服務業“綠色引擎”隨著修正藥業、興隆摩爾世界大型商業綜合體等項目簽約興建開始迅速旋轉;文化產業在已投資10多億的文化園區中,盡顯“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的盛譽……“再工業化”為大石橋市調整產業結構、企業上市創造了機遇,更堅定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
●發展循環經濟,以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再工業化”進程中實現“高端智能”
“再工業化”預示著綠色環保技術與智能自動化趨勢將深刻地融入工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這是未來世界工業發展的趨勢。當今世界,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效率越來越重要。外界對企業的評價已經不再僅限于其運營指標,而是更加看重其是否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高效率技術的研發能力,社會投資也將進一步向有著這種潛力和能力的企業傾斜。企業只有依靠高效率的工藝、環境可承受的材料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中擁有競爭力。
近年,我市工業經濟增速出現了不理想的跡象。表面上看,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體制機制不完善、增長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等。因此,我市在再工業化進程中,除了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組合,促進信息化融合方面發力外,更應著重于積極引導和扶持工業走循環經濟之路,不斷推進工業企業邁上內生增長和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才能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領軍智能生產制造,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勇立潮頭,卓有建樹。
循環經濟的特點是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智能經濟。這種發展模式完全具備“再工業化”內涵所要求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點。這樣的發展模式演示著發展的途徑和過程。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012年,大石橋市就作出了“生態立市”的戰略部署:在有色金屬產業園內專設了營口再生資源產業園,規劃面積為6.5平方公里,分別是固體廢棄物處理、危險廢棄物處理、再生,金屬精深加工等區域。這個再生資源產業園區的設立,可以說就是應對“再工業化”的一步先招之棋。特別是中再資源再生開發有限公司的入駐,其投資30億元的中國營口廢金屬加工倉儲物流基地項目是集示范加工、物流配送、污染治理、公共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輻射東北地區的再生資源產業示范項目。項目全部達產后,年可回收處理廢舊物資110萬噸,實現產值50億元、銷售收入36億元、利稅6億元,將有力推動并示范我市工業企業走上生態發展之路,進而保持和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實現智能效應,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再工業化的”所描繪的宏偉藍圖。或高瞻,立足“上游”,采取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或遠矚,劍指“下游”,拉長產業鏈,開發新產品,發展循環經濟——在再工業化進程中,只有不斷探索新模式,搶占先機,轉型提速,才能爭創并實現高端智能化的思路,才能建立起人類社會的生態文明。“再工業化”之路,其修且遠,并不容暫緩。大石橋將孜孜以求,雖千淘萬漉辛苦,但堅信吹盡狂沙始得金!
在線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9064054號-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