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2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閉幕會議上,IMF總裁拉托感慨,一年時間,世界經濟情況已大不相同,去年世界經濟尚充滿機會,現在則處在“不確定狀態”。警告連著警告,也成為此次世行和IMF年會的一大特點,與會各國金融首腦就一致認為,目前的金融動蕩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范圍比預期的更為嚴重,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
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最新發布的預測數據佐證了上述擔憂。除個別國家和地區外,幾乎所有經濟體今明兩年的增長率,都較此前的預測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根據該報告,盡管世界經濟增長率今明兩年仍將分別達到5.2%和4.8%,但2008年的增速已比此前預測降低0.4個百分點。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經濟走勢更不容樂觀,美明年經濟增長率已被調整為1.9%,比原預測急劇下降0.9個百分點。
在所有經濟體中,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前景,最讓金融首腦們感到擔憂。此次全球金融動蕩,根源就是美國房地產市場降溫,進而導致次級房地產市場貸款出現危機,危機又蔓延至金融領域,并形成席卷許多國家的金融“地震”。在年會召開期間,美國和許多國家股市仍在劇烈震蕩。
盡管美國和其他經濟體都采取了注資、降息等多種手段,緩解信貸危機對金融領域造成的損害,但各國金融首腦紛紛表示,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在顯著增加,目前的金融波動并未結束,其溢出效應更值得關注。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警告,世界各經濟體不要低估金融動蕩的后果,動蕩很可能再次發生,即使最后化險為夷,此次金融動蕩仍會產生重大和深遠影響,并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會談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也承認,全球金融震蕩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而受金融動蕩、高油價和美國房地產市場疲軟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將出現下降。作為危機根源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前景更不容樂觀。美國財長保爾森在年會期間坦陳,美國住房危機還在發展,這是美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風險。他警告,房價停滯時間越長或下降幅度越大,未來美國經濟增長受到的損害就越嚴重。
如何確保全球金融穩定,避免經濟陷入衰退,正成為擺在各國金融首腦面前最緊迫的問題。這對發達經濟體來說,顯得尤其緊要。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20日發表的聯合公報指出,由于金融動蕩由美國房市降溫和信貸危機引發,并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央行在確保市場平穩運行方面應發揮“關鍵作用”。許多發展中國家代表在發言時也表示,IMF應加強對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監管,避免危機擴大蔓延至廣大發展中國家。
總體而言,至少到目前為止,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前景相對樂觀。新興經濟體相對集中的亞太地區發展迅猛,今明兩年增長率分別達到8.0%和6.9%,其中中國達到11.5%和10.0%,印度為8.9%和8.4%。IMF的報告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正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來源——在發達國家受信貸危機沖擊之時,世界經濟正越來越依賴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經濟表現,這三國去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而之所以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一方面應歸功于全球化,另一方面則是新興經濟體政府正確決策的結果。
但新興經濟體也并非沒有隱憂。IMF報告認為,受良好經濟基本面支持,新興市場較好地應對了這次動蕩,但隨著一些借款人采用高風險的融資策略,新興市場也易受到波動加劇的沖擊,此外,新興經濟體也面臨過度投資、通脹上升以及房地產價格增長過快等多種挑戰。而且,如果金融市場繼續震蕩和美國房價繼續下跌,全球經濟則可能陷入低迷,到那時,新興經濟體也很難獨善其身。
此外,世界經濟增長還面臨著一系列的老問題。包括全球發展失衡、能源安全、貿易保護以及世界減貧行動進展遲緩問題等。對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如何有效管理大量國際資本流動,依然是一個非常棘手而緊迫的任務。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如何改革世行和IMF以適應當前國際形勢,尤其是IMF如何進行份額和發言權改革以增加新興經濟體的代表性,更成為各方關注的重要話題。
世界經濟仍在向前發展,但更嚴峻的挑戰正在前面。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正是出于這個道理,即將離任的IMF總裁拉托在年會期間再三對世界經濟形勢表示憂慮。他警告,現在的中心問題,就是“世界經濟是否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他認為,目前的金融震蕩只是一個警告,人們不能將近年來的溫和經濟環境視作理所當然。這種危機意識既要求各國政府吸取教訓、制定更具前瞻的經濟政策,也要求各國和國際機構切實加強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目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的損害。(來源:瞭望)
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是1945年成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的通稱,1948年后轉向從事世界性的經濟援助,20世紀60年代末確立了消除貧困的宗旨。同樣成立于1945年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宗旨是維護國際貨幣體系和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將促進和保持成員國的就業以及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為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