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居民消費率降到36%,為歷史新低。他強調,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30日,《人民日報》刊發的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署名文章《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指出,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曾培炎指出,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上升期。投資增長快、貨幣投放多、外貿順差大的問題尚未解決,物價水平上升,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任務繁重。經濟結構調整仍然滯后,投資和消費比例關系還不合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明顯加大。
“轉變發展方式和深化體制改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抓好這兩個重點方面,也就抓住了全部經濟工作的牛鼻子。”曾培炎表示,無論是著眼于改善民生,還是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收支平衡,都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
文章引用數據稱,2006年居民消費率降到36%,成為歷史上最低點。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導致國內市場規模受限,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消費率持續下降,還對擴大內需造成嚴重制約,使得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
文章稱,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在財稅金融改革方面,曾培炎認為,深化價格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當前重點是理順水、電、油、氣、土地等價格,深化資金、外匯等要素價格改革,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對于行業改革,曾培炎表示,對已引入競爭機制的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進一步分離壟斷性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對其他有關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對競爭性業務要放寬準入,對壟斷性業務要實行國有法人為主的多元化持股。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余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上述表態指出了已完成的壟斷行業改革工作的后續政策方向。以電力改革為例,廠網分離后,電網企業中競爭性的輸電業務和相對壟斷性的配電業務相分離就是下一步的工作目標。
在對外開放上,文章強調,對外開放越擴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貿利益的問題就越突出。必須始終牢牢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把握關鍵領域和敏感行業對外資開放的程度。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文章中的“必須”、“牢牢”和“主動權”等字眼,顯示決策層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中對國家的經濟安全保持了高度警惕。(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