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元的技術投入換來上萬元的利潤回報,這樣的好事在很多企業看來只是幻想罷了。然而,河南特耐工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特耐股份)卻將其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近日,特耐股份董事長張長喜向記者展示了兩袋白色顆粒狀產品樣本,這是企業最新研發成果。“目前,國內企業生產出的這種產品都是灰色的,只有我們能生產出白色的。”張長喜說。由灰色到白色,對企業究竟意味著什么?
據悉,白色的這種產品進口價是灰色的3倍多。此前國內多家大型耐火材料企業曾致力于這種產品的“顏色之變”,但在特耐股份之前,沒有企業研發成功。
今年年初,在為客戶開展定制化服務時,有客戶向特耐股份提出供應白色的這種產品。起初特耐股份很犯難,因為這種需求以前只有國外企業能滿足,國內沒有先例,但出于盡全力滿足客戶需求的承諾,特耐股份還是應了下來。通過組織企業與高校開展聯合研發,對生產工藝、設備等進行改良,特耐股份最終研發成功。這一研發只給特耐股份每噸產品增加了300多元成本,而每噸售價卻由7000多元提高到1.7萬元。不僅如此,1.7萬元產品售價,比同款產品的進口價低了8000元,有效緩解了特種耐火材料下游企業的進口壓力。
類似的以定制化服務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例子在特耐股份還有很多,而科技創新不斷推進,也為其更好開展定制化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特耐股份走出一條“創新+服務”的企業發展之路。
創新與服務,是企業發展面對的兩大課題。然而,新常態下,企業還面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企業資金流動性不強,這也成為當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的頑疾。
往年這個時候,特耐股份都要派人外出催賬,但今年現金流充裕,該企業未派一人催賬,而是全力投入拓展市場。“基于對市場趨勢判斷,今年我們推行供應鏈金融,有效增強了企業資金流動性。”張長喜說。
針對企業融資難實際,今年特耐股份轉變理念,充分發揮其與上下游企業長期形成的穩固的供應鏈資源優勢抱團出擊,與融資方開展雙向對接,變過去融資方與企業“一對多”的借貸模式為“一對一”的借貸模式,將單個企業借貸的不可控風險轉化為供應鏈企業整體借貸的可控風險,不僅解決了自身及其上下游企業資金流動問題,也大幅降低了融資方的借貸風險,進一步穩固了借貸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
向服務要效益、向創新要效益,特耐股份找到困境之下的企業“突圍路徑”。目前,特耐股份產品凈利潤率超過10%,高于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2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