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螺(242.74元/噸)水泥垃圾處置項目通過重慶市環保局的竣工驗收。檢測結果顯示,這個項目二惡英排放濃度僅為每立方米0.025納克(納克是克的十億分之一),遠低于國家0.1納克的排放標準,優于發達國家排放標準。這標志著海螺水泥實現了“綠色制造”。
在我國,水泥行業一度被視為高污染、高能耗的灰色行業,產能過剩現象不容忽視。但是,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實際上只是落后產能過剩。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成為水泥企業變身生態環保企業的積極探索。
2008年,海螺水泥進入忠縣后,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了水泥制造由“灰”到“綠”的轉身。
海螺水泥自主研發了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技術(CKK)。海螺水泥現有3條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去年3月在1條生產線運行CKK后,每天將大約120噸生活垃圾“吃干榨盡”,近一年來共處理生活垃圾2.24萬噸。據悉,目前海螺水泥配套的垃圾處理系統設計能力為每天200噸,如果垃圾收運體系成熟,處置生活垃圾能力可增至每天600噸。
因為水泥生產時,窯頭、窯尾廢氣溫度比較高,如果這部分廢氣余熱回收再利用起來就能發電。海螺水泥通過多項措施,使得去年該公司熟料生產線六成左右的用電量源于自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