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是為適應宗教文化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陶瓷藝術品種。
在德化,幾乎人人都干著與陶瓷有關的工作,在30幾萬的常住人口中,外來從事有關陶瓷產業的就有7萬人之多。德化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瓷都”。
作為瓷都之稱的德化,有著如此眾多的陶瓷從業者,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德化陶瓷有著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德化縣地處福建省中部,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在明代,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國白”、“東方藝術珍寶”,享有世界藝術瑰寶的崇高地位。
德化瓷雕塑歷史也非常悠久,據德化考古發現的238處唐至清的窯址, 結合縣博物館館藏新石器時代的硬陶、印紋陶片、當地古墓出土的瓷器及大量的古窯址的標本分析推測,德化陶瓷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元,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是為適應宗教文化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陶瓷藝術品種。
隨著瓷塑技藝的日臻成熟和瓷土、釉料原方的不斷改進以及燒成工藝的長期積累,到明代,何朝宗利用當地含質地純良的高嶺土為原料,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登上了一個藝術高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以“瓷質溫潤細膩、晶瑩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奪天工”等特點著稱于世,被譽為“中國白”、“東方藝術珍寶”為中外人士所矚目,享有世界藝術瑰寶的崇高地位。
明末清初,德化瓷雕塑進入鼎盛時期,晚清以后,德化瓷業衰落,瓷雕藝術凋萎失色。
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在艱難歲月中乃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其作品“捏塑瓷梅花”、“木蘭從軍”、“關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得金獎。
新中國成立后,德化瓷業獲得新生,德化瓷雕與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譽為現代中國瓷壇的“三朵金花”,產品遠銷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德化全面推廣窯爐改造和燒成技術革新,大力實施“科技興瓷、藝術興瓷”戰略,建設多處陶瓷工業區,陶瓷成為德化的支柱產業,瓷雕發展日新月異,又有新飛躍,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瓷都”。
在1993年,國務院總理李鵬親筆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
瓷雕塑是我國古代發明之一,歷代以來,瓷雕塑一直是我國對外的重要輸出品,與絲、茶并譽于世界,在國際貿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