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區”、新疆唯一一家兩部門同時批準的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阿勒泰地區首家“綠色礦山企業”……近年來,關注國家級大型銅礦阿舍勒銅礦的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在了其生態發展和節能降耗上。
“哈巴河縣正致力于推進阿舍勒銅礦尾礦的循環經濟項目,這個項目一旦完成,阿舍勒銅礦就會成為"零排放"的礦山,也就是說,對開采的資源吃干榨凈,最大化利用。”近日,哈巴河縣委書記張獻成對記者說。
哈巴河縣境內的阿舍勒銅礦,是我國西北地區大型火山噴發沉積而成的黃鐵礦型銅、鋅多金屬礦床,原探明礦石儲量3800萬噸,其中銅金屬量為92萬噸、鋅金屬量為40萬噸,伴生金18噸、銀1174噸,是我國目前發現的第二大銅礦。去年,哈巴河縣生產銅金屬3.4萬噸,其中3.3萬噸出自阿舍勒銅礦。
記者多次到過阿舍勒銅礦采訪,這里大面積的林帶草坪與藍天白云掩映在一起,更像是坐落在邊陲上的驛站,荒山中的景區。54%的綠化率和“三標一體”認證證書并沒有讓這座礦山從此定型,近兩年,哈巴河縣政府和開采礦山的福建紫金礦業集團開始在尾礦上大做文章。從廢棄的礦渣里“淘金”,是當地發展循環經濟園區邁出的堅實一步。
據張獻成介紹,現在,阿舍勒銅礦每年有130萬噸尾礦堆積在尾礦庫里。尾礦是有價值的,它含有30%的鐵和33%的硫,同時含有銅、金、銀等金屬。如果把這些金屬全部提煉出來,尾礦便成了零尾渣。
從尾礦里面“淘金”并不容易。記者了解到,要通過培砂把鐵金屬提取出來,然后把硫酸分離出來,再根據新疆缺磷少氮的情況,生產出自己的磷肥,甚至進一步可以加工成PVC(聚氯乙烯),整個過程中還涉及余熱發電。從技術層面來說,邁出第一步存在諸多需要攻關的難題,可這些目標實現后,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空間,生態效益更是無法估算。
據了解,阿舍勒銅礦的銅金屬儲量原計劃可開采30年,于2004年投產,在8年的邊開采邊勘探過程中,又探明了50萬噸銅金屬儲量。現在,礦山的地質勘探工作還在繼續進行,礦帶也沒有閉合,整個礦區發展前景廣闊。然而,哈巴河縣的領導意識到,礦業資源畢竟是一次性資源,不可再生,因此要在開采過程中減少頻采率,加強循環利用,在不讓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把哈巴河縣的青山綠水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