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國儲局在北京展開第二輪鋁錠招標競價,收儲基準價格在15137元/噸左右。參加競標的企業有中鋁、中電投、萬基、云鋁、橋頭、神火共6家鋁錠生產廠家,總收儲量為30萬噸。在參與本次競價的企業中,中鋁、中電投拔得頭籌,分別獲得10萬噸和9萬噸的收儲指標,而云鋁、神火、橋頭、萬基獲得的收儲指標分別為3萬噸、3萬噸、3萬噸、2萬噸。
當日滬鋁主力1306合約微跌0.30%,即便是盤中在股指帶動下多數大宗商品都出現了較大幅度反彈的情況下,期鋁依然表現得不溫不火。可見,收儲的利好效應已經在被熱議的過程中被市場所消化,進一步的行情走勢將可能重新回歸基本面。
收儲規模相對有限
回顧本輪收儲,2012年國儲制定的收儲計劃總量為40萬噸。而在2012年11月,國儲第一批收儲量從原先計劃的16萬噸降至10萬噸,力度低于預期。其中,中鋁成交4萬噸,中電投3萬噸,云鋁1.5萬噸,河南萬基1萬噸,青海橋頭鋁電0.5萬噸,成交價為15737~15757元/噸。所以,3月15日收儲的30萬噸份額中,其實還有完成2012年未落實的部分。總的來看,40萬噸的收儲規模顯得相對有限,業內人士也對此反應平平。
2009年,國儲收購電解鋁總計59萬噸,當時鋁庫存100萬噸左右,加之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鋁冶煉企業累計削減產能400萬噸。反觀當前的狀況,國儲共計收儲40萬噸。而對南海、上海、沈陽、天津等地現貨鋁錠庫存統計,庫存在140萬噸左右。雖然迫于虧損壓力,2013年以來河南、江蘇、云南、廣西、湖北等省區已有鋁廠累計減產及預計減產60萬噸左右,但國內電解鋁的生產仍在高歌猛進。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1、2月份月度產量均維持在170萬噸以上的高位。可見,40萬噸鋁不及現貨庫存的30%,也僅相當于月度產量的23%左右,相比2600萬噸以上的年度產能更是杯水車薪。國儲局此舉的主要意義在于,面對日益龐大的過剩,替代了市場下游的接貨,緩解冶煉企業的現金壓力,并短期提振鋁價。從結果來看,受益的多為央企。其負作用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冶煉企業未來減產的動力。
另外,從國儲收儲行為推出的時點上看,2009年年初時值政府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GDP增速大幅提升,鋁產業鏈上中下游均受到提振,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市場對原鋁的需求量。而今非昔比,目前我國經濟增速呈現放緩的態勢,貨幣政策或穩中趨緊,鋁產業也進入了調整結構、優化升級的攻堅期,市場環境大不如前。反映在價格上,2009年收儲政策實施后,期鋁周線級別收出了七連陽,并形成了接近長達一年的上漲行情。而市場對本次收儲則表現得較為麻木,期鋁價格雖然止住了開年以來連續下跌的勢頭,但也只是在傳言被熱炒的一周收出了1.63%的漲幅,之后很快重歸跌勢。目前能夠期待的,只是在春季開工率恢復之后下游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從而進一步改善供需格局,提振鋁價。
成本、產能矛盾重重
電解鋁生產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氧化鋁、陽極炭塊)、電力和人工成本等構成,其中電力成本占比最大。一般來說,電解鋁平均生產能耗達14000千瓦時/噸,電力成本占到總成本的50%以上。有業內人士評價,“現在是電價捆綁了電解鋁行業的發展”。作為中東部鋁業大省,河南和山東的情況比較有代表性。通過調研發現,這些地區的大工業用電價格已高達0.55-0.6元/千瓦時,噸鋁電耗成本在8000元左右。雖然包含中鋁在內的部分企業采用自備電、陽極自供等方式進行了成本優化,但在人工成本剛性上升的趨勢下,噸鋁綜合成本仍達到15300~15500元,即每噸虧損800~1000元。據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2年前11個月,鋁冶煉行業(含氧化鋁,下同)虧損11.3億元(上年盈利114.6億元)。281家規模以上鋁冶煉企業中虧損企業為89家,虧損率為31.7%,虧損企業同比增加28家。由于鋁價的持續低迷,這種情況2013年仍在惡化。
面對如此窘迫的市場現狀,鋁冶煉企業也在積極尋求出路。一方面,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大力發展鋁合金生產和壓延加工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分散價格波動風險;另一方面,向產業鏈上游擴張,向煤、電要效益,走煤電鋁一體化之路。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西北地區低廉的電價和豐富的煤炭資源受到大型鋁企的青睞,東部的產能開始大規模向西北轉移。以2012年為例,新疆、寧夏、甘肅和青海四個省區的鋁產量同比增長41%,約占中國新增供應194萬噸的94%。預計2013年這些地區的新增產量將達到150萬噸。
可見,目前我國鋁產業結構矛盾重重,一邊是電價推高原鋁成本,迫使產能轉移;另一邊是大規模的產能擴張,增大供給壓力,令鋁價“跌跌不休”。高華證券的研究報告稱,“基于對需求同比增長12%的預測,即使在假設140萬噸落后產能關閉和新增產能推遲的情況下,中國仍需將額外60萬~80萬噸原鋁供應擠出市場以維持當前(較高的)庫存水平”。在電解鋁市場價格與生產成本大幅倒掛的背景下,大型企業減產限產短期不再恢復,甚至一部分風險承受力低的中小型企業逐步停產關閉的現象或將出現。但在目前減產效果未見起色之前,下游消費需求尚未復蘇,行業整體供過于求局面延續,對鋁價形成打壓。
鋁價上漲面臨壓力
從持倉的角度來看,本輪收儲傳出前,上海期貨交易所鋁品種的席位即發生微妙的變化:通常以空頭保值盤為主的大型冶煉企業背景的中鋁國貿、青銅峽(中電投控股)、金瑞期貨(江銅)席位,在期鋁價格下探過程中分別建立大量多單,成本15000元/噸左右。不難發現,以上席位與本輪中標企業具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因此我們推測該操作的目的或許是在減產降耗的前提下,低位建立虛擬庫存,與國儲的溢價收儲份額進行對沖。但15137元/噸的收儲指導價與15000元/噸期貨頭寸間利潤空間甚微。因此,應謹慎關注以上席位多單動向,期價15000元/噸之上拋壓很大。
中期來看,期現價格低于平均生產成本都是不可能持續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因為這必將引發產業的重整與減產,直至價格回到成本之上。因此,受限于成本支撐,滬鋁目標價格或將維持在14000~15000元/噸。如果出現利好政策提振或需求強勁復蘇的情況,15300~15500元/噸成本區域壓力也將令期鋁價格經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