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能高,產出低,創新動力不足,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受制于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瓷磚市場銷售形勢開始急速下滑,有些企業生產線因此而關停或改線。隨著轉型升級的深入開展,清遠陶瓷產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尖銳的問題,使得產業轉型之路的發展遇到了巨大“瓶頸”。11月30日,清遠市政協主席梁志強主持召開市政協六屆十七次常委會議,會議聚焦清遠陶企在“陶瓷新政下”,如何突破重重瓶頸率先實現突圍。政協委員等與會人員紛紛建言獻策,助力清遠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清遠市副市長劉柏洪參加會議。
梁志強通報了2015年政協工作情況,市政協在市委領導下,主動順應協商民主發展要求,認真履行職能,切實發揮專委會基礎性作用,著力提升履職能力水平,不斷創新舉措,取得顯著成效。會議還傳達學習全省各級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部署了市政協委員履職量化綜合評價工作,并對各專委會報告進行了評議。
現狀粗放型發展,“量”大“值”不優
陶瓷產業不僅是清遠的資源優勢產業,也是傳統產業。清遠陶瓷產業發展起步早,但是成長較慢,據統計,陶瓷產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始終未突破兩位數。2002年開始,清遠大力引進建筑陶瓷企業,歷經13年,陶瓷產業逐漸成為清遠支柱產業,2014年規模以上陶瓷產業增加值38.2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9.73%,稅收5.29億元,占9.38%,從業人員3.3萬人,占15.22%。
清遠市政協專題調研組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以來,陶瓷產業仍以粗放生產方式為主,相較江西豐城而言,“質”水平提升不高,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具體來說,從2013年豐城、清遠兩地陶瓷產業數據對比看,江西豐城市陶瓷產業生產線38條,產量0.91億平方米,貢獻總產值94.57億元,增加值22.91億元,增加值率24.23%,稅收3.23億元,每平方米瓷磚貢獻增加值25.17元、稅收3.5元;清遠市陶瓷產業生產線144條,產量6億平方米,貢獻總產值130億元,增加值30.37億元,增加值率23.34%,稅收4.86億元,每平方米瓷磚貢獻增加值5.06元,稅收僅有0.81元。
“清遠市五分之四的增加值拱手讓出,四分三的稅收收不回。”調研組認為,清遠陶企的生存之道,拼的就是“量”字,而不是“值”。
瓶頸舊“三大難”未解決,新“三大難”又疊加
資源高耗下降難,環境破壞治理難,產出低下總部引進難,這三個問題一直被業內稱為制約陶企發展的舊“三大難”,雖然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深入開展多年,但仍未得到解決。在如今的經濟形勢下,清遠陶瓷產業還面臨企業融資難、產業創新難、市場轉好難新“三大難”問題。如今舊“三大難”遺留的問題還沒來得及解決,新“三大難”問題也越演越烈。在新、舊“三大難”市場倒逼的情況下,清遠陶瓷企業又迎來一次“洗牌”,陶瓷產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調研組認為,在新舊“三大難”疊加效應作用下,企業盈利薄,生存空間小。陶瓷產業消耗本地大量的資源,塵土飛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環境破壞,產出還是如此之低廉。
調研組分析稱,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原因是清遠產業鏈不完善,企業總部多數不在清遠,清遠企業沒有自主定價權,創新研發前不靠“村”,高端銷售后不著“店”,生產環節廢不顧“憂”。
建議1 實行干部服務專員制,“一對一”解決企業難題
調研組建議,在頂層設計上,清遠應該由一位市委常委及以上領導擔任常任總指揮,以統籌各部門、各方面力量形成有力度的合力,倒逼部門服務上水平和企業轉型升級上臺階,“成立機構組織,建立工作機制,在頂層面上有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
清遠市統計局副局長張定東詳細解釋說,實行干部服務專員制或對口兼職服務管理制度,及時幫助企業反饋信息到頂層,及時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給企業的貼心服務。此外,還要盡快形成各部門的智庫合力,信息共享,加強監管,解決問題會事半功倍,要求每一位服務專員業務能力強、知識面廣,除自身部門業務外,還必須了解其他部門與掛點企業相關的業務,以達到信息共享,提升專員的服務管理能力,從而倒逼部門服務上水平,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上臺階。
建議2 清職院成立陶瓷學院,發展生活工藝陶瓷
創新動力不足,制約著清遠陶瓷產業的發展。市政協調研組表示,清遠要加大力度引進陶瓷技術研發、陶瓷產品設計、陶瓷產業管理等方面的尖端人才,并健全人才引進配套措施。
“陶瓷產業既是傳統產業,也是新興產業。”清遠市政協副主席黃衛星表示,清遠不僅要注重建筑類陶瓷,還要發展生活工藝陶瓷,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英德已經著手在做,“清遠高職院不妨成立陶瓷學院,重視人才培訓,訂單式的人才培訓很有市場,高職院校也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東也建議,清遠大學城內可以成立陶瓷學院,培訓和挖掘陶瓷人才。
建議3 運用稅收杠桿,把控好稅收管理關口
調研組認為,陶瓷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新思路,關鍵是要抓住上述穿越陶瓷產業迷霧分析出來的這個“量”字和“值”字,把指揮棒牢牢掌握在自已的手中。
張定東表示,清遠要把控好瓷土原材料進廠口,瓷土屬非金屬礦資源,歸國家所有,建議國資委礦產資源公司介入,統一開采,集中料配送,把控好非法開采和各廠用量指標,杜絕清遠瓷土原材料資源“南下、北上”廉價賤賣,造成資源流失,對用量大、產值低的企業進行限量供給,倒逼其轉型升級。
此外,調研組還建議,針對清遠現行陶瓷行業經營的特點,稅務部門要全面掌握陶瓷產業生產的單耗率、產出率、用電量和其他能耗等資料,完善納稅評估模型體系,加強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源管理,實行稅負預警管理,把控好稅收管理關口。
政府回應
建議操作性強,結合實際加以落實“政協委員選取的議題很有價值,調研做得很充分扎實,質量很高。”清遠市副市長劉柏洪表示,委員提的意見和建議很有針對性,符合實際,操作性很強,有些觀點讓人豁然開朗,對政府開展下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政府部門要結合實際,加以落實。
“今后,政府將加強對陶瓷行業的監管。”劉柏洪表示,市政府將結合委員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標準,形成倒逼機制,推動陶企煤改氣工作。
焦點
陶瓷煤改氣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據統計,目前清遠陶瓷生產企業中有60%以上的生產線依然是前幾年建線時候的設備,尤其是“煤制氣窯爐”,有些設備已陳舊老化,不利于節能減排,企業也不愿淘汰。企業普遍認為在目前市場不利的情況下,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會使企業生產成本徒增,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生產成本難于收回,企業轉型升級積極性不高,企業有“想法”,但不敢有“做法”,從而制約了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陶企煤改氣的最后一公里,始終未能打通。
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副主席何乃添表示,規模較小的陶企如果采取煤改氣,則會加大1000多萬元的負擔,大企業甚至增加上億元,對企業造成很大壓力。何乃添認為,陶企不一定必須使用天然氣,政府出臺一個標準,只要企業在排污方面達標了,就應當允許企業自己選擇,“美國歐洲等地方的陶企也并非只是天然氣”。
“陶瓷產業對工業增加值的作用不到一成,但是在能源消耗方面,確實占了三成。”清遠市經信局總經濟師王少波表示,現在房地產形勢太不好,影響了陶瓷產業的產值,能源消耗有所減少,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反而是個利好,“清遠技改還是要進一步推進,目前有不少陶企已經通過驗收。”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東表示,要進一步推廣煤改氣,清遠要加快工業天然氣管網建設,擴大官網覆蓋面,保障陶瓷企業生產用氣,加快煤改氣技改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