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進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蔭營鎮,100多家耐火材料生產企業比鄰而居,各有各的“拳頭產品”,讓這里擁有了“中國蔭營耐火城”的美譽。
從最初“作坊式”生產簡易的耐火罐、耐火球、黏土磚,到現在大批量出口優質的高鋁質、硅質、鋁碳質、鋁鎂質等定型和不定型耐火產品,陽泉市持續推進耐火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如今這份“黑色家業”正在從利用資源優勢轉向內涵型增長。
近日,記者走進陽泉金隅通達高溫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工人們正熟練地用刷子把各式各樣的模具清理干凈,將經過科學配比后的多種粉末狀材料放進機器中強夯成型。這些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產品,通過高達1300攝氏度的隧道窯內煅燒,然后推向市場,為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高溫工業構筑起一道道“防火墻”。
“燒制筆尖鋼的鋼爐內壁需要一層耐火材料,只有品質最好的耐火材料才能確保沒有雜質滲入鋼中。”陽泉金隅通達高溫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俊朋介紹,在高溫工業領域,耐火材料的性能直接決定著設備壽命、生產效率、產品品質。
作為中國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陽泉郊區耐火材料產業已走過70余年發展歷程。郊區的鋁礬土資源以儲量大、品位高、雜質少、埋藏淺、易開采而著稱。然而,一直以來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開采落后、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的浪費資源現象,大部分經過多年開采,面臨資源枯竭關閉風險。以陽泉銀宇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為例,生產專用匣缽所需的高純材料,需要千里迢迢從南方礦區采購。
成于資源,敗于粗放利用。為了用好資源稟賦,近年來,陽泉市通過國有資本參股、控股等市場化方式加強對鋁礬土資源源頭管控,同時,大力推進“專業鎮+市場主體”培育模式,打造“礦山開采—原料煅燒—制品生產—回收利用”綠色循環產業鏈。
隨著小企業被關停拆除,一批科技含量高、綜合競爭力強的耐火材料企業,在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
“沒有資源便利,我們將技術、創新與服務作為生存發展的主要手段。”陽泉銀宇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澤宇薪介紹,該公司自籌資金1500萬元,技改擴建年產200萬塊鋰電池匣缽自動化生產線項目,目前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新車間內,新修有1座干燥窯爐、1座推板節能燒成窯爐,并通過自動化傳送系統與全自動油壓成型壓力機連通,不僅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更向著綠色化、節能化邁出堅實一步。
經歷幾次工藝革新,陽泉耐火材料生產實現“五變”,即變燃煤為燃氣、變人工控溫為電子控溫、變倒煙窯為隧道窯、變小作坊為大園區、變手工作業為智能化生產。
在陽泉市下千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操作人員在主控室內可以實時觀測生產爐內火焰顏色、長度、亮度、燃燒情況,輕點鼠標控制窯爐各個區間的溫度曲線,確保產品受熱均勻。去年,該公司70%的耐火產品出口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今年,已收到8000噸的耐火產品出口訂單。
陽泉市圣火爐料有限公司則對隧道窯燒成工藝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通過自動控制使用天然氣,有效提高了燒成溫度,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證了產品質量。該公司副總經理史進說:“不僅如此,通過環保升級改造和不定型耐火材料生產線的技術改造,我們還有效提高了不定型耐火材料的產量,擴大了市場份額。”
“當前耐火材料產業面臨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環保壓力增大等挑戰,而成立創新聯合體正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不久前,陽泉市郊區副區長閆福善在2025年陽泉市耐火材料技術創新聯合體發展論壇上表示。
為了避免產業雷同、無序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郊區實施耐火專業鎮主導產業壯大工程,先后成立了國家硅鋁質耐火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山西省首家耐火工業互聯網數據平臺、省級耐火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開展耐火企業5G+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改造,推動集企業孵化、檢驗檢測、產品研發、產品展示、實訓培訓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領耐火材料產業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