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涉及山西臨汾、運城、陜西渭南和河南三門峽三省四市的黃河金三角地區示范區已經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復。根據規劃,該區域將定位于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制造基地、區域性物流中心、區域合作發展先行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盡管當地政府期望能實現3+1>4的效應,但是地處關天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山西綜改區夾縫中的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示范區產業先天不足、位置邊緣化等問題還是給這個剛剛升格的示范區的發展帶來憂慮。
被遺忘的黃河“金三角”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規劃面積5.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1700萬,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能力。但是由于地處晉陜豫三個定位不同的國家級經濟區關天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山西綜改區之間,黃河金三角地區不屬于上述三個經濟區任何一個的尷尬地位,讓三地在有關產業政策上難以獲得優惠支持,并且存在進一步邊緣化的趨勢。
由于距離上述三個經濟規劃區的中心城市西安、鄭州、太原較遠,亦難以享受到三大經濟區發展的有效輻射,因此該區域發展滯后。
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試驗區辦公室主任陸世生表示,經濟體量之小讓四個市一直都很焦急。因此,早在幾年之前,晉陜豫三個省就召開過“爭取建設國家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第一次聯席會議”,并聯合向發改委遞交了《關于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設立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請示》。但由于在規劃上,國家先批復中原經濟區等三個較大規模的戰略規劃,黃河金三角示范區一直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因此,黃河金三角區域規劃直到最近才獲得批復。
事實上,地理位置相鄰的渭南、運城、三門峽三市在此之前已經有很長的合作經歷。據記者了解,早在1986年,三市曾成立了經濟協作區,并開展了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產業合作。但松散的合作僅限于交流,難以形成氣候,更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支持。
陸世生指出,新規劃的批復有可能改變該區域原來相對邊緣化的區位,并將三個區域的國家政策充分利用起來,發揮疊加效應。
地方資源國企“嘗鮮”
發改委的批復指出,建設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有利于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區域優勢資源,為中西部地區合作承接產業轉移探索新途徑、新模式,發揮典范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也就是說,金三角地示范區的定位就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然而,一味地承接產業轉移很可能會讓這個地區成為一些落后產業落戶的基地。陜西渭南一位不愿具名的學者還指出,承接產業轉移很可能讓一些難以在東部生存下去的污染產業企業找到新的生存區域,倘若此類產業大量的轉移也會讓當地的土地、環保等壓力大增,從而給盲目的GDP發展帶來很多隱患。
由于先天發展不足,上述4市目前確實需要大量布局相關產業。在缺乏其他的吸引力之下,承接產業轉移亦是一個眼下實現經濟發展的好辦法。這也符合國家2010年出臺的產業轉移的大政策。
但在三大國家級經濟區的包圍中,來自鄭州、西安、太原等中心城市的競爭,金三角示范區的產業轉移仍面臨不小的壓力。也就是說,其與上述三個中心城市來講,并無競爭上的優勢。
實際上,在上述區域內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實際,也讓不少東部產業巨頭早已看好,只不過由于過去狹隘的地方保護,讓其產業發展還留有很大的余地。陸世生指出,“金三角區域的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示范區規劃批復后,預示其開發可能提速。”
據了解,金三角示范區有豐富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大致有銅、鉛、鉬、鋁土礦和鎢礦等幾種。例如,運城鎂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年產30萬噸;三門峽市鉬礦已探明儲量150萬噸金屬,居全國第二位,是亞洲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在上述區域內已經形成優勢的大企業有金鉬集團等大型企業已經開始加緊圈地,并擬形成有色相關產業的全產業鏈條。
陜西省政府人士說,“十二五”期間陜西省工業投資累計要超過2.5萬億元,其中陜西省國資委監管企業起碼要占一半以上,而這些任務就被分解給國資委所屬的大型企業。其中資源型國企延長石油集團和陜西煤化集團在“十二五”末要分別實現2500億元和2000億元收入,而陜西有色集團的收入也要達到千億元以上。而作為陜西有色集團旗下的金堆城鉬集團目前總資產只有200億元,“十二五”也被寄予希望。由此,地處金三角的金堆城鉬集團要做大只有加大圈地力度,并利用其旗下上市公司金鉬股份來進行融資實現重組做大的目標。
而在金三角的河南洛陽欒川鉬業集團亦正在加緊做大,其香港上市公司洛陽鉬業也于今年5月11日,被證監會批準回歸A股IPO。洛陽鉬業回歸A股融資最大的目標就是利用內地的融資平臺加快在本地區整合有關資源的力度,以實現快速成長。
陜西省一位學者分析指出,按照2009年國家“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礦山資源配置的具體要求,大型礦區要列入國家礦產資源開發規劃,優先配置給重點骨干企業”的要求,金三角規劃批復后,4市肯定將在分配資源上提速。而利用資源實現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也是地方政府期待的政績。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合理布局相關產業。不要一擁而上,都瞄準有色金屬項目,否則當地付出的環境代價將可能加大。前述渭南學者指出,如果以環境作為代價而承接一些污染較大的有色產業轉移,那么其發展將帶來諸多的矛盾。與其這樣,還不如保持青山綠水的環境。
另外,在金三角區域內的4市應該統一協調產業布局,避免重復建設項目的產生。只有形成良好的產業互動,才會切實給當地的產業發展升級帶來長遠的效果。
在線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9064054號-1 |
![]() |
![]() |